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 于 香(编号:04-223-2) 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是,纵观目前德育课教学,主体性、实效性较差,教学工作陷入了困境。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进行改革,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把生命力融入到课改教学实践中,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德育课教学的困境 (一)德育教学与和谐社会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所学知识,就会感到德育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德育课的教育实效。 (二)灌输说教教学方式,与学生自我实践、教育脱节 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学主体的基本教学方式,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三)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严重缺失 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由于忽视或否定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四)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脱节 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不符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平等的口气,探讨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内容,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无法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道德教育变成了道德说教。 二、改革德育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新理念 1、确立生活意识 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将现实生活的经验与教训融入教材的每个细节,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它的生活化特征。实现由“生活为理论服务”向“理论为生活服务”的意识转变。 2、确立目标意识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淡化道德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机会展示、交流自己真实的道德经验和体会,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选择,并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和引导学生,将课堂由过去的生产车间转变为师生交流的人性化舞台。 3、确立创新意识 要打破教学思维定势,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现成观点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转变。把致力形成认真探讨、开诚布公的课堂气氛,作为德育课教改成功的关键。 (二)增强实效性与针对性 要加强实效性,还是要靠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意导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观点用于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自己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要主动创造条件,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实际,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这样才能少一点片面性,多一点实效性。 (三)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两个互动主要是师生互动。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在于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合理的安排。应尝试 “范例式教学”。所谓“范例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材要求,精选古今中外的大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研究,弄清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该范例的本质属性和哲理,并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总之,德育课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书本为载体、以课堂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使德育课充满生命力,才能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的社会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