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 桂丽(编号:04-122-2) 摘 要: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既要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精神底蕴。因此要从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进行人文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培养等方面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 关键词:语文 人文 教育 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塑造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中职卫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六至二十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是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精神帐户”的时间,我们的人文教育就是为学生建立一种“精神帐户”,使他们今后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充足的内在资源。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抓住契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精神底蕴,点燃生命的亮色。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 1、挖掘教材。文以载道,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材中这样的课文比比皆是。如《宽容》序言、(美 房龙)《过万重山漫想》(刘征)、《妈妈》(乔典运)、《幽径悲剧》(季羡林)、《牡丹的拒绝》(张抗抗)等等。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的语文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才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才会有一个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依托文本。人文教育是贯穿于认知教学中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活动的的教学环节,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去品味经典范文,在细嚼慢咽、反复吟咏中,心灵得到净化,品位得以提升。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3、重视语言训练。语文课的训练主要是教师指导下对成段成篇的语文材料读背写听说思的实践活动,要按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有层次的训练过程。首先是字词句篇入手,再阅读了解相关历史、社会背景,进而体味、欣赏语言。教师可运用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以及背诵等形式,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催化剂。学生对语言这个工具掌握好了,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人类文明的精华才会流淌到学生的心田,进而塑造学生心灵,哺育学生成长。 4、学好文学常识。古今中外一些作者的生平、各种文学流派等诸如此类的人文资源,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古代“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现代文学中的“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他们作品的命名,就是中专生的人生教科书。《且介亭杂文》、《子夜》和《雷雨》等名字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和象征符号。学习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文学背景,有利于他们课内课外的鉴赏和品味文学名著,掌握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审美价值,从而打好精神的底子。 5、密切师生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强调的是人心所向。社会要发展,先要和谐社会,要教活语文课,就要先和谐氛围。教学的鲜活之气,课堂的精彩瞬间,语文的长久魅力,来自于师生的双向带动,共同创造。这样,学生才会以自己创造性的学习、主动的发现活力和超常的临场发挥,反过来激发你,带动你,促使你的教学渐入佳境。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以欣赏的、亲切的态度激励、夸奖学生,使课堂更具有人文精神。 二、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读书上,读古诗读古文,读时文读名著,读传记读人生。真正感受文本,感受语文。 1、诵读古诗词。唐诗宋词中,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友好和睦、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和投降、英勇献身、安邦治国、鞭挞黑暗、同情人民、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热爱自然、珍重友谊、珍惜时间、人生哲理、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这些思想精神,与学校的德育内容是一致的。学习唐诗宋词能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感化。 2、关注当代名家名作。当代著名作家如余秋雨、贾平凹、莫言、毕淑敏、易中天、于丹等,他们的代表作品视角独特,主旨深邃,语言鲜活,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这些作品关注人文,颂扬善人、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因此,语文教学应贯注进文学的当代性,树立当代意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当代文学更多的引进到语文课堂,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用这样的语言活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鉴赏能力。 3、广泛涉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除感性的文学形象的潜移默化外,还须拓宽视野,阅读纯文学以外的书籍。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谓“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只能是残缺不全的。 三、进行人文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培养 我们还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书法、作文、文学鉴赏、人物评传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要组织读书会、诵读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社团,通过读书、讨论、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以此为根基,引导学生兼收并蓄地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有人文修养的人必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人文教育形影相随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