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抗战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现代化新森工新林区建设的的磅礴力量。近期,全校师生纷纷以笔为桥,以小见大,以史鉴今,抒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奋斗之志。
三等奖作品《红松深处——东北抗联遗址行记》
十月的风带着东北林区特有的清冽,我们驱车驶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境内,导航提示“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五公里时,窗外的白杨渐渐被高大的红松取代。车停在公园入口,木牌上“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手中攥着景区手册,指尖划过“1936年抗联六军在此建立密营”的文字,轻声说:“终于能亲眼看看,当年抗联战士们在林海中坚守的地方。”
沿着景区铺设的木栈道往里走,松针层层叠叠铺在路面,踩上去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是大地在诉说往事。行至森林深处,一道木栅栏围起的区域映入眼帘,正是抗联密营遗址。栅栏内,一口黑铁行军锅半埋在松针堆里,锅沿还留着几道深浅不一的划痕,旁边的解说牌上印着老照片--当年战士们围着这口锅煮野菜、烤干粮的场景,与眼前的实景渐渐重叠。我蹲下身,指尖轻轻触碰锅壁,冰凉的铁面仿佛还残留着战火年代的温度,家人在一旁念着解说词:“这口锅陪伴抗联战士度过三个寒冬,1940年转移时被小心埋在树下,1982年清理遗址时才重见天日。”
继续往林区深处走,红松愈发密集,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转过一道弯,抗联战士用过的瞭望塔出现在前方,木质塔身高约五米,塔身缠绕着干枯的藤蔓,塔顶上的瞭望口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我们沿着陡峭的木梯爬上塔顶,风从瞭望口灌进来,带着松涛的呼啸声。极目远眺,林海尽收眼底,家人指着西北方向说:“手册上写,当年战士们就是在这儿观察日军动向,一旦发现敌情,就通过林间的暗号传递消息。”我摸着瞭望口粗糙的木框,想象着寒夜里战士们裹着单衣值守的场景,风掠过耳畔,竟像是传来遥远的号角声。
在密营遗址旁的休息区,我们遇到了公园的老护林员金师傅。他坐在长椅上,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汤原抗联故事集》,见我们感兴趣,便翻开书讲起往事:“这一带的红松,每一棵都有故事。有的树干上还留着当年战士们刻的暗号,有的树下藏过粮食和武器。”他指着不远处一棵粗壮的红松,“那棵树有一百多岁了,抗战时战士们常在树下开会,现在成了‘英雄树’,不少游客都来这儿拍照留念,听抗联的故事。”我们跟着金师傅走到“英雄树”下,树干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1937年抗联六军在此召开临时会议,确定冬季作战计划”,阳光透过枝叶落在木牌上,字里行间满是厚重的历史感。
返程时,我们沿着木栈道慢慢走,松涛阵阵,像是在送别。回望深处的抗联遗址,在林海的映衬下愈发清晰。这趟汤原大亮子河之行,不仅让我触摸到了真实的红色历史,更明白红色传承从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行军锅上的划痕,是瞭望塔的木框,是护林员口中的故事,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讲给更多人听。
离开公园时,夕阳正落在红松林的树梢,给林海镀上一层金边。我想起金师傅说的话:“守护这片林子,就是守护抗联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无法像当年的战士那样浴血奋战,但可以带着在这里感受到的红色力量,把遗址的故事搬进课堂,让他们亲耳听林海里的抗争往事。讲台虽小,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阵地,我们要把林海间的红色记忆,化作课本外的生动教材,引导孩子们读懂先辈的坚守,在建设新森工新林区的征程上,接过属于他们这代人的接力棒,让松涛里的红色光芒,既闪耀在林海间,更扎根在每个少年的心田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