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抗战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现代化新森工新林区建设的的磅礴力量。近期,全校师生纷纷以笔为桥,以小见大,以史鉴今,抒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奋斗之志。
二等奖作品《德标如灯 匠心如光》
当指尖每次触碰到那牙模的峰谷与沟壑,就有难以名状的震颤便从指腹直抵心房。在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的德标实训室内,空气中弥漫着石膏粉的微尘,在窗前的阳光下飞舞。就在这里,“德标精神”——这个曾经抽象的理念,在罗基保校长的指导下,开始在师生与每一颗“牙齿”的对话中,被赋予了骨骼与温度,并照亮了一条将技艺淬炼为艺术、将规范内化为信仰的修复之路。
所谓“德标精神”,其核心在于一种近乎偏执的“标准意识”。它并非悬挂墙上的冰冷规章,而是在老教务科长李明波等前辈在调和牙科材料时,那精确到秒的严谨,是他们对一道仅容发丝通过的邻间隙,反复琢磨一小时的专注。初时不解其意,觉得这是对效率的牺牲。直到在一次教学示范中,因对边缘一处微不足道的飞边心存侥幸而未加修整,然而刘巧玲主任的指尖在其上轻轻划过,她沉默地拿起放大镜,让我亲眼目睹那在镜下原形毕露的粗糙与瑕疵。“口腔修复的世界里,没有‘差不多’。”她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我们手下诞生的,不仅是器物,更是患者重拾微笑的尊严与自信。”那一刻,我恍然彻悟:德标之“德”,是敬畏生命的人文关怀;德标之“标”,是精益求精的科学圭臬。它要求我们,于纤毫之处,践匠人之魂。
而检验这份内化成果的试金石,便是那场令人屏息的“德标考试”与世界技能大赛。考场如镜,映照出最真实的自己。无论是德标考试通过率99%的保持,还是在省级第一、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的赛场上,与众多高手同台竞技,于限定时间内完成高难度的修复体制作,每一次都是对心智与技艺的双重淬炼。庄勇主任仍清晰地记得,在一次大赛的修复体形态雕牙环节,邻牙一个异常的扭转给学生的设计带来了巨大困扰。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焦虑如潮水般涌来。就在此时,平日队选手的训练中早已融入血液的“德标”准则如灯塔般亮起:形态跟随功能,解剖决定形态。学生深吸一口气,排除杂念,根据对颌牙的咬合运动轨迹,反复推算接触点的位置与大小,手中的雕刻刀重新变得稳定而精准。当作品完成,评审老师用探针仔细检查后,对他投来那道赞许的目光时,学生说:我深知,我战胜的不是对手,而是那个曾经在困难面前可能妥协的自己。大赛的荣誉固然令人欣喜,但更珍贵的,是这份在极限压力下,对“德标精神”的坚守与升华。
如今,德标的教师在职业教育的讲台,浸润着德标精神的光芒,它像一位严苛而慈祥的引路人,塑造了看待职业、看待学生未来的眼光。告诉学生,真正的修复,不仅是恢复牙齿的形态与功能,更是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修补一段受损的体验,重塑一方心灵的晴空。那排静静陈列在展柜里的牙模,仿佛在无声地诉说:匠人之手,当如秋鸿,踏雪无痕;匠人之心,当如止水,映照万物。
德标如灯,照亮的是技艺传承的幽微之境;匠心如光,温暖的是修复生命的残缺之处。在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的这片沃土上,这份沉甸甸的精神火种,在未来继续以指为尺,以心为镜,在每一名学生身上铭刻不变的承诺——于方寸牙雕间,见天地匠心;于毫厘标准中,守生命尊严。这,便是德标精神最虔诚的传承,也是一名口腔修复工艺教师,对这个世界最深情的告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