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推荐《生命的颜色》 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素养办主任 丁建宏
书籍简介: 这是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老师和医学生们写下的真实学习日记。 一百多年前,当南丁格尔用手中的那盏明灯温暖了克里米亚的战场,人们就认定护士是一个最需要爱心的职业,白衣天使成为这个职业群体的代名词。然而,斗转星移,今天的医学生,爱别人的能力正在悄然退化。基于此,这所大学的护理教师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品质的教学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关怀能力,例如成立关怀小组、开展课前关爱五分钟、记关怀日记、教师身先垂范等等。本书素材就是来源于60位学生的关怀日记。 一年时间,老师倾心引导,同学真情投入,关怀日记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窗口,记录了同学们前行路上的点点滴滴:对专业的懵懂认识、对前辈的无比崇敬、学习铺床的辛苦、角色扮演后的体会、第一次注射时的恐惧、灌肠过程中的焦虑、被病人需要时的激动、得到患者认同后的满足。 60位个性鲜明的青春女孩,用自己的笔生动描绘了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感受和对关怀的各样体验,情感真切、语言生动,让品读它们的老师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或忍俊不禁,或潸然泪下…
推荐理由: 让真实的关怀日记变成公开的铅字,让更多的护理老师、更多刚刚起步的护理学生更多临床一线的护士,以及许多不了解护理学专业的人读一读,或许会从中发现一些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会找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 《生命的颜色》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它承载了8位护理教师对专业融入骨髓的热爱,对自己的学生视如己出的关爱;承载了60位护理女孩对护士职业的真实体验和美好向往,展示了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为病人付出自己全部关爱的渴望。她们在知识习得、技能提升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触动和生命价值的彻悟。每一位医学教师和学生都会掩卷深思。 这里的内容如此真实、质朴,又如此触及人们的灵魂,发人醒悟,启迪心灵…它能够也应该能够打动所有读者的心。
个人感悟: 让关爱镶嵌在灵魂里 大约在20年前,哈佛大学查尔斯•卢森伯格教授写过一本书,书名叫《来自陌生人的照顾》,在这本论述美国近代医院史的著作中,他提出一个有趣却深刻的哲学悖论,那就是:为什么健康人可以生活在亲情融融之中,而疾痛与苦难煎熬中病患却要与亲情环境隔开,送到陌生的场所,交给陌生人去处置与照顾?其次,社会学意义上的陌生人(医患)之间是否有可能,又如何在短期内凭着一份病历缔结那种超越商业算计的亲近关系?伦理学上讲,我们是否有足够理由相信医生,护士都自动具备利他、悲悯、关爱的人文素养,教育学上看,我们的医学教育机构除了知识、技能输送之外,能否完成职业信仰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塑造?能否把关爱镶嵌在灵魂里? 思想家似乎总是喜欢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卢森伯格教授本人并没有就上述疑问给我们明确的答案。现代医院在成为技术中心的同时也成为了财富中心,却没有关爱中心。医护的救助仅仅停留在躯体的修补层面,难以升华到心理的疏导与拯救、灵魂的抚慰与救赎的境界。出路何在?那就是重建医学职业价值,从医学教育的源头上改变医护人员重技能,轻人文的意识,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将关爱融化在他们的血夜里,流淌在行为中。作为林业卫校的素养教师,我很惊喜地看到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的师生们通过叙事护理教学的形式成功地完成了现代医学教育人文短板的修补。师生们在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心智的完善、精神的发育。作为素养办主任,我更看重的还不是她们的方法与径创新。在我看来,这种被称之为“叙事护理教学”的探索对于护理人教育非常有意义。 “叙事护理教学”要求护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书写病人的疾苦和体验,以此训练护士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强化“以患者为中心”、“医者以慈悲为怀”、“治疗与照顾并重”等职业精神。本书所展示的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关怀日记算是一种平行文本,只是它不是平行病历,而是护理教学中的平行笔记,它不是护理知识要点的记录,而是知识习得过程中个体情感的触动。通过这样的平行笔记,建构了护理叙事的一些基本原则,如: 第一,照护比治疗的半径更大,时序更长,且更重要。有些疾苦治疗上束手无策,但照护的方法与途径依然很丰富。一些疾病的治疗结束了照护才刚刚开始。 第二,疾苦体验比疾病观察更丰富。好护士常常是穿越疾苦体验,获得疾病的更深刻的把握,更多的共情与同情。 第三,仅有爱还不够,要帮助病人建构匹配的角色意识(直面苦难死亡)。 第四,被护理的角色体验可以激发源自真实体验的护理人文呼唤。 尤其启示我们的是:每一篇关怀日记后都有授课教师声情并茂的评语,入耳入心, 因此,这也是一本师生蜜语,共同感悟的成长笔记。 这本书对我校的素养教育的开展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